苏黄已矣不复来,政须我辈来吟之。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游虎丘

苏黄已矣不复来,政须我辈来吟之。的意思及出处

宋·苏泂

苏黄已矣不复来,政须我辈来吟之。

剑池千尺风雷动,石磴三层云雾披。

虎迹印苔因雨化,鹤巢松树欲风欹。

前贤兴废今何在,独倚危栏看落晖。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泂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苏泂,字召叟,约公元1170年前后在世,宋代诗人,与苏轼同为眉山(今属四川)人,但生卒年均不详,他学识渊博,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刘克庄也有交往,苏泂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同时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的作品在宋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传世作品不多,主要收录在《泠然斋文集》中。

译文

苏轼和黄庭坚已经逝去不再回来,正需要我们这一辈人来吟咏他们的诗篇,剑池深达千尺,仿佛能听到风雷在其中涌动,石阶分三层而上,云雾缭绕其间,老虎的足迹因雨水冲刷而印在青苔上,松树上的鹤巢在风中摇摇欲坠,前贤的兴衰如今又在哪里呢?我独自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苏轼和黄庭坚(苏黄)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面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时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虎丘的壮丽景色和古迹,以及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沉思,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对苏轼和黄庭坚的怀念之情;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虎丘的自然景色和古迹,营造出一种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氛围;尾联则通过诗人的独自凭栏和落日余晖的描绘,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沉思融为一体。

在语言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虎丘的景色和古迹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苏黄已矣不复来”与“政须我辈来吟之”的对比,以及“剑池千尺风雷动”与“石磴三层云雾披”的象征等,都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泂游览虎丘时所作,虎丘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苏轼和黄庭坚都曾游览过虎丘并留下诗篇,苏泂在游览虎丘时,面对眼前的壮丽景色和古迹,不禁想起了苏轼和黄庭坚等前贤的往事,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苏泂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面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时的感慨与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