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白居易
朝随浮云去,暮逐流水还。
少年飞动已知非,老来忧患宁堪顾。
犹须数顷田,学种秋菊闲。
心无营营念,身尽悠悠闲。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早晨我随着浮云飘去,傍晚又随着流水归来。
年轻时那种飞扬跳脱的性情早已知晓是不对的,年老时又怎能承受得起那些忧患呢?
我还需要几顷田地,学习种植秋菊来度过悠闲的晚年。
心中没有营营苟苟的念头,身体也得以悠然自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不同阶段心境变化的感慨,年轻时他或许有过冲动和不安分的岁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认识到那些年少轻狂的行为并非明智之举,到了老年,他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悠闲,希望通过种植秋菊等田园生活来度过余生,摆脱世俗的纷扰。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通过“朝随浮云去,暮逐流水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心境,诗人以“少年飞动已知非,老来忧患宁堪顾”表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老年生活的忧虑,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忧虑之中,而是提出了“犹须数顷田,学种秋菊闲”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田园生活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最后两句“心无营营念,身尽悠悠闲”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总结和升华,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晚年生活中,他更加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希望通过田园生活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和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