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怀古
唐·罗隐
胸中秀气未甘蛰,欲继君平齐季主。
百代兴亡看不足,五湖风浪去无余。
子陵滩上高风在,严濑溪边古意疏。
欲问渔舟东去路,寒云落日几时孤。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乱世之中,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展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译文
胸中怀有才华不愿默默无闻,想要继承严君平和季主(古代占卜者)的声名,看遍了百代的兴亡更替仍觉不够,五湖四海的风浪也未能阻挡我前行的脚步,子陵滩上高风亮节之风犹存,严濑溪边古人的情怀却已稀疏,想要询问那渔舟东去的道路,只见寒云笼罩,落日余晖下,何时才会不再孤独?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罗隐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与不甘平庸的决心,他渴望像古代智者严君平和季主那样留名青史,同时对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有着深刻的洞察,诗中通过对子陵滩和严濑溪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现实世态的淡漠,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孤独与迷茫。
赏析
罗隐此诗以怀古为题,实则抒发了个人的抱负与感慨,首联“胸中秀气未甘蛰,欲继君平齐季主”直接点明主题,展现了诗人不甘平庸、渴望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颔联通过“百代兴亡”与“五湖风浪”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畏探索,颈联以子陵滩和严濑溪为象征,赞美了古代高士的节操,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世态的失望,尾联则以“寒云落日几时孤”作结,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凄清,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使全诗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罗隐晚年,此时他虽已投奔吴越王钱镠,获得了一定的官职,但内心对于未能通过科举实现个人抱负的遗憾仍然难以释怀,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也让他深感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通过怀古之作,既表达了对古代智者的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此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也是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