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曙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穿青林出东川。
野客归时烟满路,谁谓诸侯老宾客,
归来华发伴樵渔,岩前无行迹,樵隐不相知。
作者简介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文明,或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人,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任左拾遗,贬为长林丞,贞元初,水部郎中,为剑南节度使韦皋从事,官检校水部员外郎,终虞部郎中,曙与卢纶、钱起、吉中孚并有诗名,工五言,长于抒情,多写自然景物和乡情旅思,与卢纶等号“大历十才子”,曙亦善书,有书迹《王右军麻姑山帖跋》。
译文
西峰山势高峻雄伟,喷涌而出的流泉穿越青翠的树林,横贯而出流向东川,归来的山野之客走在烟雾弥漫的小路上,谁说那些曾经身为诸侯宾客的老者,归来后只能与樵夫渔翁为伴,头发花白,岩石前没有人的足迹,砍柴的隐士与归来的老者互不相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山林后的生活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活动的刻画,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谁谓诸侯老宾客,归来华发伴樵渔”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身份的淡然和对归隐生活的接受与满足。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开篇,西峰的高峻、流泉的清澈、青林的茂密,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诗人笔锋一转,将笔触转向归来的山野之客,通过“烟满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而“谁谓诸侯老宾客,归来华发伴樵渔”一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淡然态度,又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诗人以“岩前无行迹,樵隐不相知”作结,进一步强调了归隐生活的孤独与宁静。
创作背景
司空曙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诗人可能因不满现实而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在归隐期间创作的,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归隐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淡然态度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