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成不忍传,渊明援琴葛为弦。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广陵散成不忍传,渊明援琴葛为弦。上一句是什么?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广陵散成不忍传,渊明援琴葛为弦。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其诗内容广泛,风格豪放,尤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广陵散》的曲调太过哀伤,让人不忍传奏;陶渊明也曾以葛藤为琴弦,悠然抚琴。

七弦琴上发出的声音清越而悠扬,静静地听着就像那松林里吹来的寒风。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古朴的曲调,但如今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再弹奏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广陵散》和陶渊明抚琴的故事,表达了对古朴音乐的怀念和对现代世风日下的感慨,首句“广陵散成不忍传”借用了古代名曲《广陵散》的典故,暗示了高雅音乐的哀婉动人;次句“渊明援琴葛为弦”则通过陶渊明的形象,展现了文人雅士的淡泊与超脱,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古朴音乐的热爱和对现代人不弹古调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琴为题材,通过对比古今人们对音乐的态度,表达了对古朴音乐的怀念和对现代世风日下的感慨,诗人以《广陵散》和陶渊明的抚琴故事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古朴音乐的赞美和对现代人不弹古调的遗憾,诗中“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以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七弦琴声音的清越和悠扬,以及听琴时的宁静与超脱,而“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古朴音乐的热爱和对现代人不弹古调的遗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现代世风日下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颀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社会风气逐渐浮躁、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时期,李颀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遗憾,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朴音乐的怀念和对现代人不弹古调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风气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颀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