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宜春苑
唐·李商隐
宜春五柞更萧条,无复榛中得遗甓。
汉苑风光随日改,乐游春苑望青青。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作品多抒发个人怀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构思新奇,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宜春苑中的五棵柞树更加显得萧条,再也无法在丛生的灌木中找到遗落的陶片,汉朝的皇家园林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改变了模样,只有那乐游原上的春苑还望着一片青青的草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宜春苑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首句“宜春五柞更萧条”直接点出宜春苑的衰败,五棵柞树作为昔日繁华的见证,如今却显得更加萧条,次句“无复榛中得遗甓”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荒凉,连在灌木丛中寻找遗落的陶片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暗示着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汉苑的变迁和乐游春苑的依旧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宜春苑的荒凉景象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宜春苑的衰败与汉苑的变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对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兴等手法,如以五棵柞树的萧条象征宜春苑的衰败,以遗落的陶片暗示这里的荒凉和无人问津,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他通过对宜春苑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也可能借古讽今,通过对汉苑变迁的描绘来暗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在这种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还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