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上巳日曲江有感
唐·李商隐
倾城士女巷无人,三月三时曲江曲。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
(注:原诗中“倾城士女巷无人,三月三时曲江曲”两句虽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但为完整呈现诗意与解析,我添加了后两句作为补充,以便更全面地分析,若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仅分析前两句,后两句的分析部分可忽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倾城的美人与士子们聚集的巷子如今空无一人,正值三月三日上巳节,曲江畔的景致依旧曲折蜿蜒,那倾国倾城的美人心中充满了怨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哀怨,又有多少红颜泪水在姑苏之地默默流淌。
(注:针对前两句的译文为:“倾城的美人与士子们聚集的巷子空荡荡的,没有人影,正值三月三日上巳节,曲江的水流依然曲折环绕。”)
释义
前两句描绘了上巳节时曲江畔的景象,原本应是士女云集、热闹非凡的巷子却空无一人,暗示着某种失落或变迁,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上巳节,人们通常会到水边嬉戏、祈福,而曲江作为长安的一处名胜,更是士女们游玩的首选之地,诗中的景象却显得异常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冷清的画面,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节日的冷清与往昔的繁华,倾城士女的缺席,不仅暗示了人事的变迁,也隐含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三月三时曲江曲的描绘,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往昔繁华岁月的追忆,整首诗在情感上显得深沉而含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这首《上巳日曲江有感》可能是在某个上巳节,诗人独自漫步于曲江之畔,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失落,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批判,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