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七》,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秋兴八首·其七
唐·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曲江台沼备豫游,秪与画师供入画。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昆明池水本是汉武帝时的工程,武帝旌旗似乎还在眼前飘荡,织女的梭机停止了夜织,石鲸的鳞甲在秋风中闪动,菰米漂浮在波浪上,沉入了乌黑的云层;莲房坠下粉红的花瓣,露珠显得更冷,曲江台沼本是供皇帝预备游玩的,现在却只能供画师画出它的模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昆明池的景象,反映了唐朝的衰落和昔日的繁华不再,诗中提到的昆明池、武帝旌旗、织女机丝、石鲸等,都是昔日繁华的象征,但现在却只能成为画中的景象,暗示了唐朝的衰落和历史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昆明池的景象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昔日的繁华和现在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昆明池的静谧和秋风的萧瑟,诗人也通过曲江台沼备豫游、秪与画师供入画等句子,暗示了唐朝的衰落和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七首,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大衰,社会动荡不安,杜甫身处异乡,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通过描绘昆明池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
就是关于杜甫《秋兴八首·其七》的详细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