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汾睢发鼎光,泛泛逆流浮万镒。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浮金叹

不似汾睢发鼎光,泛泛逆流浮万镒。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群玉

不似汾睢发鼎光,泛泛逆流浮万镒。

空携壮志随流水,满目凄凉对夕阳。

云外飞鸿声渐远,风前落叶影初长。

人生何处无羁绊,独倚危楼泪数行。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群玉写过此诗,但李群玉为唐代真实存在的诗人,以其风格创作此诗以应题。)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德宗至唐懿宗年间,他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沅湘之间,以诗酒自娱,李群玉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是唐代晚期较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译文

这首诗不像汾河、睢水那样闪耀着青铜鼎般的光芒,而是像沉重的万镒黄金(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约等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在逆流中漂浮不定,我空怀着壮志豪情,却只能随着流水漂泊,眼前满是凄凉之景,只能对着夕阳哀叹,云外的飞鸿声音渐渐远去,风前的落叶影子刚刚变长,人生何处没有羁绊和束缚?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泪水不禁流下了数行。

释义

诗中通过对比汾河、睢水的辉煌与自身境遇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空有壮志,却难以施展,只能随波逐流,面对凄凉之景,心中充满悲伤,飞鸿远去、落叶飘零,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之感,诗人发出人生何处无羁绊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不似汾睢发鼎光”起笔,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自身的落寞和无奈,接着用“泛泛逆流浮万镒”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中间两联通过描绘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凄凉和孤独,最后以“人生何处无羁绊”作结,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无奈展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唐代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失意的背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有才华的文人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李群玉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虽然历史无法改变,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