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逃溃有感
唐·罗隐
逋逃内溃古云多,楚塞群雄尚感歌。
千里江山空血战,五更风雨只悲歌。
孤臣老去心无恨,壮士归来鬓已皤。
试向青门问故老,今人谁解忆荆轲。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讽刺深刻,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他的散文也颇有成就,尤其是小品文,语言精炼,寓意深远。
译文
自古以来,逃亡溃败的事情就很多,楚地的英雄们仍然为之感慨高歌,千里江山之上,空留血战的痕迹,五更时分,风雨交加,只闻悲歌之声,我这个孤独的臣子老去之后心中并无怨恨,但那些壮士归来时,鬓发已经斑白,试着向青门的老人们询问,如今还有谁能记得那位慷慨悲歌的荆轲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中的逃亡溃败事件,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感慨和怀念,诗中“逋逃内溃”指的是历史上的失败和逃亡,“楚塞群雄”则是对古代楚地英雄人物的赞美,后两句则通过个人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和对英雄迟暮的悲叹。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悲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千里江山空血战,五更风雨只悲歌”两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英雄迟暮的深深惋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个人的经历有关,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才得以入仕,这种经历使他对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个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思考,也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