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沙场雪。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您提供的“受降城下沙场雪,无定河边木叶霜”实际上是对原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的变体,且加入了“无定河边木叶霜”这一并非原诗中的意象,为保持解析的完整性,我将基于原诗进行解析,并在适当位置提及您的关键词变体。)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他的边塞诗常常描绘边塞风光,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李益的诗风清丽自然,情感细腻,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子洁白如雪,受降城下的月光犹如深秋的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之间征人们个个眺望故乡。
(变体意象“受降城下沙场雪,无定河边木叶霜”可理解为:受降城下的沙场被雪覆盖,无定河边的树叶被秋霜染白,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征人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句“回乐烽前沙似雪”以沙喻雪,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次句“受降城下月如霜”则以月喻霜,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清冷与孤寂,后两句通过“不知何处吹芦管”的听觉描写,引出“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征人们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巧妙地表达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既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又为后两句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后两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色彩,诗中的“沙似雪”、“月如霜”等比喻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益在边塞任职期间所作,当时,他身处边塞,亲身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们的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士们艰辛生活的同情,诗中的“受降城”等地名,也反映了当时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军事对峙和战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