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蟠根直与地争固,不许蚓穴通黄泉”,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古松》,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古松
宋·王安石
森森古松出陵阜,蟠根直与地争固。
不许蚓穴通黄泉,不许风雷过云路。
栋梁之材非易得,岁晚风霜更孤特。
愿公采斫置大庭,明堂一柱真堪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是北宋变法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峻切简劲,笔力雄健,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茂密的古松从山陵土阜中生长出来,它的蟠根紧紧与大地争固,不允许蚯蚓在其下挖穴通向黄泉,也不允许风雷在其上空通过云路,这样的栋梁之材并不容易得到,到了岁末风霜之时,它更显得孤特,希望您能够采伐它,将它放置在大庭之中,作为明堂的一柱,它真堪托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松的雄伟姿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期待,古松的蟠根与地争固,象征着人才的坚定和执着;不允许蚯蚓和风雷的侵扰,则象征着人才的纯洁和高尚,诗人希望这样的栋梁之材能够被发掘和重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赏析
这首诗以古松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期待,诗人以古松的雄伟姿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喻,赞美了人才的坚定和执着,诗人也通过古松的纯洁和高尚,表达了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安石的变法运动有关,王安石在北宋时期主张变法革新,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福祉,他的变法运动遭到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珍视和期待,希望有更多的栋梁之材能够支持他的变法运动,共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