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苦学行
唐·贾岛
目眵唇焦万卷烂,笔头成冢墨成滩。
欲知学就功深浅,但看阶前竹几竿。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被排挤出局,任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初年,贾岛普州司仓参军,晚年迁任长江县县令,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一生穷愁潦倒,诗风以清苦枯寂为特点,追求字句精工,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读书读得双眼干涩,嘴唇焦裂,万卷书籍都被翻得破烂不堪;笔头堆积如山,成了笔冢,墨水也流淌成滩,要想知道学问的深浅,只需看看门前那几竿竹子就知道了——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的精神,是苦学者精神风貌的写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苦学者的艰辛学习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学者坚韧精神的赞美,诗中“目眵唇焦”形容学习之刻苦,“万卷烂”则表明阅读之广泛且深入,“笔头成冢墨成滩”更是夸张地表现了书写之多、用功之勤,最后一句以竹为喻,寓意深远,既是对学者品格的赞美,也是对学问成就的隐喻。
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人的赞誉,诗中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苦学者的艰辛与执着,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艰辛与不易,诗中的“竹”作为象征物,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提升了诗歌的意蕴,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富有哲理,贾岛在诗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和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在形式上更加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面对学习上的重重困难,内心深感苦闷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贾岛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寄托了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学问的普遍重视和对于学者精神的赞美,在唐代,科举制度盛行,士人们普遍追求学问和功名,贾岛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