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日午担禾上场晒,也喜年丰欲还债。
(注:“日午担禾上场晒,也喜年丰欲还债”这句并不完全出自李绅原版的《悯农》二首之一或之二,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诗,原诗中与此意境相近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表达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生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校书郎、国子助教等职,后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但最终官至宰相,李绅的诗作以反映农民疾苦和社会现实著称,其《悯农》二首尤为流传广泛,深受后人赞誉。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却依然饿死。
正午时分,农民顶着烈日锄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中。
到了中午,他们还要把收获的粮食挑到场上去晾晒,虽然丰收让他们感到喜悦,但心中更想着用这些粮食来偿还债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丰收后依然面临生活困境的现实,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诗中“日午担禾上场晒”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忙碌与辛劳;“也喜年丰欲还债”则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与对债务的无奈,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诗人通过对比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艰辛,强烈地表达了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与关怀,诗中也蕴含着对封建社会中剥削制度的批判与反思,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笔触,将农民劳作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劳与不易。
创作背景
李绅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发的时代,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李绅深感农民阶级的苦难与不公,因此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诗作。《悯农》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基于诗人对农民阶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中剥削制度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李绅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阶级的关注与同情,推动社会的公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