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仙诗其十
魏晋:郭璞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藜。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藜。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朝云傥可驾,凌霄戏九嶷。
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超迹苍梧野,逍遥白云边。
交甫访九疑,灵妃拥瑶烟。
凄清浮夜月,参差度流年。
怅怅何所道,淹留空自怜。
寒蛩鸣思槁,霜鸟啼声悲。
凉风凄已厉,白露零且晞。
逝将离群侣,杖策追洪崖。
毕景游清都,蹑足登瑶台。
羽人交执手,共坐白云隈。
泠泠风中琴,悠悠山上猱。
栖迟固所愿,流俗非吾曹。
丹霞蔽阳景,明月耀阴霄。
桂枝何袅袅,百花自萧萧。
远望昆山巅,白露纷以交。
眇然独畅怀,发啸倚天高。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条。
岂复羡松柏,志在守蓬蒿。
迢迢清汉上,郁郁紫霞开。
仙道多隐沦,岂徒空与才。
况乃纷纷五浊世,粒食火化常热恼。
六龙安可顿,逝将栖蓬蒿。
作者简介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璞自少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善阴阳术数,其著作《葬经》为中国风水文化之宗,《尔雅注》、《山海经注》等为注解经典之作,郭璞诗文辞赋为东晋之冠,是东晋游仙诗的杰出代表,被尊为“词赋之宗”和“中古文化之英雄”。
译文
在这繁华的京城里,游侠们聚集的地方,而我更愿意隐居在山林之中,豪门显贵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我宁愿生活在简陋的蓬蒿之中,面对清澈的溪流,我捧起清波;登上山冈,我采摘红色的藜草,灵溪是隐居的好地方,何必去攀登那高耸入云的云梯呢?
在这纷扰的五浊世界中,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常常受到热恼的困扰,即便是那些追求仙道的人,也难以摆脱尘世的束缚,我渴望离开这喧嚣的尘世,追随洪崖仙人,游览清都,登上瑶台,在那里,我与羽人执手相交,共坐在白云之中,风中传来泠泠的琴声,山上回荡着猱的啼声。
虽然隐居生活是我所向往的,但世俗的偏见却让我难以融入其中,丹霞遮蔽了阳光,明月照亮了夜空,桂枝在风中摇曳,百花在风中凋零,我独自站在山巅,望着远方的昆山,白露纷飞,心中充满了惆怅,我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繁华的京城与简陋的山林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厌倦,诗人认为,豪门显贵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五浊世界中,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常常受到热恼的困扰,而追求仙道的人也难以摆脱尘世的束缚,诗人渴望离开这喧嚣的尘世,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游仙为题材,通过描绘仙境的美好与尘世的纷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厌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仙境与尘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还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增强了诗歌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表达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对比京城游侠的繁华与山林隐居的简朴,突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象征手法,将丹霞、明月等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郭璞生活在两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郭璞对尘世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转而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他通过创作游仙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游仙诗其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