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锦帆高张亦佳耳,清汴东注贯扬州。
往事悠悠何足问,梦回明月照江楼。
(注:“锦帆高张亦佳耳,清汴东注贯扬州”这两句并非李益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性添加,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诗。)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年-约829年),字君虞,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出身于陇西李氏,自幼聪敏好学,擅长诗文,李益的诗风清新自然,尤以边塞诗著称,与卢纶、王之涣等人齐名,被后人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作品多抒发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译文
汴河水向东流淌,带来了无限的春意;隋朝的宫殿早已化为尘土,不复存在,行人请不要登上长堤远眺,因为风起时杨花飞舞,会让人愁绪满怀,华丽的锦帆高高扬起,也是一番美景;清澈的汴河水向东流淌,一直贯穿到扬州,往事如烟,悠悠岁月何须多问?只愿在梦中,明月能照亮那江边的楼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河的自然风光和隋朝宫殿的废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诗中“锦帆高张亦佳耳,清汴东注贯扬州”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汴河的繁华景象和它对扬州的滋养,同时也隐含了对往昔盛世的追忆。
赏析
这首诗以汴河为背景,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汴河的自然美景和隋朝宫殿的废墟,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锦帆高张”和“清汴东注”等意象,展现了汴河的繁华与生机,与隋宫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历史的无情和岁月的流逝,最后两句“往事悠悠何足问,梦回明月照江楼”则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淡然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益游历汴河时,汴河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水道之一,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李益在游历过程中,被汴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边塞生活和历史变迁的深刻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