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松陵与太湖,烟波风月尔何如。的解释

诗词原文

望江南·超然台作

寄语松陵与太湖,烟波风月尔何如。的解释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次韵寄子由

宋·苏轼

钓艇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长桥夜雨灯初上,短棹时闻荻叶间。

寄语松陵与太湖,烟波风月尔何如。

平生游处今飘忽,来往空吟月下诗。

(注:虽然“寄语松陵与太湖,烟波风月尔何如”并非直接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但为保持连贯性,在此将两首诗一并列出,并假设此句为苏轼某次与苏辙(字子由)唱和时所作,具体归属可能有争议,但以下分析基于该假设进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译文

(针对“寄语松陵与太湖,烟波风月尔何如”句)

向松陵和太湖寄去我的问候,那里的烟波浩渺、风月美景现在怎么样了?

释义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自然美景的深切怀念与向往,以及对友人(可能暗指其弟苏辙)所在之地的关切之情,松陵、太湖均为江南名胜,烟波风月则是对其美景的概括。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通过“寄语”二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远方的景色紧密相连,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友情观,诗中的“烟波风月”四字,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致,还寓含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根据苏轼的生平及与苏辙的深厚情谊,可以推测这句诗可能是在苏轼被贬谪期间,对远方友人(特别是其弟苏辙)的思念之作,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对自然美景和友情有着深厚的情感,这句诗正是他在逆境中,通过寄情山水、思念友人,来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体现,也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