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听卑成语的解释为:原指上天能洞察下民之善恶,现指在上的人能洞察下情,为在上者广纳意见、了解下情的一种政治理想,也指地位高的人能倾听地位低的人的意见,形容君主或领导者能体恤民情、听取低贱者的意见。
1、天高听卑的拼音:
tiān gāo tīng bēi
2、天高听卑的释义:
原指上天能洞察下界,最圣明的人能体察民情,旧时称帝王体恤民情,现多指上级或长辈能洞察下情。
3、天高听卑的出处:
《史记·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吾是以报。”
4、天高听卑的例句:
皇帝自诩为天之子,常言“天高听卑”,意在表明他能体察民间疾苦,但实际上这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
5、天高听卑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在上的人能洞察下情,通常用于形容帝王或领导者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倾听并理解下层的意见和需求。
6、天高听卑的示例:
在古代,许多贤明的君主都懂得“天高听卑”的道理,他们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民意的政策。
7、天高听卑的近义词:
体恤下情、明察秋毫(在体察民情方面)、从善如流(在听取意见方面)
8、天高听卑的反义词:
闭目塞听、高高在上、不闻不问,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与“天高听卑”相反的态度,即不愿意或不能体察下情,对下层的意见和需求漠不关心。
虽然“天高听卑”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其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领导和管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