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人竞说江都胜,一朵千金尚恐非。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咏牡丹

邦人竞说江都胜,一朵千金尚恐非。上一句是什么?

唐·罗隐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独立无朋,刚被狂蜂趁。

尽日无人看微雨,只有莺相顾。

邦人竞说江都胜,一朵千金尚恐非。

豪士倾囊买春色,贫儒假乘借芳菲。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精炼,在晚唐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江都的牡丹被当地人竞相称赞,说它的美丽和价值连一朵都值千金,恐怕还不足以形容,豪士们不惜倾尽所有来购买这春天的美景,而贫穷的儒生则只能借来欣赏这芬芳的牡丹。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江都牡丹的盛况和人们对它的喜爱,首句“邦人竞说江都胜”直接点出了江都牡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认为它是无与伦比的美丽,一朵千金尚恐非”进一步强调了牡丹的价值,即使以千金来衡量,也恐怕不足以表达它的珍贵,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豪士和贫儒对牡丹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江都牡丹的美丽和价值,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豪士和贫儒对牡丹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既突出了牡丹的珍贵,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江都牡丹的盛况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事物的普遍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江都牡丹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