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陈廷敬
流风善政未云远,家世斯文当属谁。
青史几行名姓在,故园回首岁时违。
空庭日暮鸟飞尽,古寺钟深人语稀。
独倚危栏看落照,西风瑟瑟动寒衣。
作者简介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任检讨,入值南书房,累迁工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谥号“文贞”,入祀贤良祠,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午亭文编》五十卷等传世。
译文
良好的风气和卓越的政绩并未远去,这样的家风和文化传统应当由谁来继承呢?青史上留下了几行姓名,而故乡的岁月却已悄然流逝,空旷的庭院在日暮时分鸟儿已经飞尽,古老的寺庙钟声深沉,人声稀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观看落日余晖,西风吹动寒衣,令人感到瑟瑟寒意。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良好家风、政绩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文化传承的忧虑,首联提出疑问,强调流风善政的深远影响及家世文化的传承问题;颔联通过青史留名与故乡岁月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颈联以空庭日暮、古寺钟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尾联则通过独倚危栏、西风瑟瑟等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含蓄深沉,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诗人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使得诗歌在情感上更加饱满、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廷敬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官场多年,对官场的风云变幻和家族的兴衰荣辱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也可能面临着家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良好家风、政绩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文化传承的忧虑和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