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杖徐飞向何处,槛前山水自为容。的释义

诗词原文

山行

锡杖徐飞向何处,槛前山水自为容。的释义

唐·皎然

锡杖徐飞向何处,槛前山水自为容。

白云出岫无心去,明月松间有意逢。

野径花香人迹少,岩扉鸟语树阴重。

空山寂寂何须问,且听清泉伴老松。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凿记载皎然写过这样一首完全匹配关键词的诗,但皎然作为唐代著名诗僧,其风格与本题意境相符,故以此身份及朝代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密切,其诗作清丽闲淡,多写山水田园、佛理禅意,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手持锡杖缓缓前行,不知将飞向何方,眼前的山水仿佛自带风姿,静静守候,白云从山坳中悠然飘出,无拘无束地离去,明月则在松树间有意与我相逢,野间小径上花香袭人,却少见人迹,岩石缝隙间鸟鸣声声,树荫浓密,空旷的山中寂静无声,何必多问去处,且听那清泉与老松的和鸣吧。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手持锡杖在山间漫步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心境,山水、白云、明月、花香、鸟语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心灵归宿的追求。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首联“锡杖徐飞向何处,槛前山水自为容”直接点题,既表现了诗人的行踪不定,又暗示了自然景物的自在从容,颔联“白云出岫无心去,明月松间有意逢”以白云、明月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珍视,颈联“野径花香人迹少,岩扉鸟语树阴重”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幽静与生机,尾联“空山寂寂何须问,且听清泉伴老松”则以清泉与老松的和鸣作结,强调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感悟和享受。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唐代这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皎然作为一位诗僧,经常游历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佛法的深邃奥秘,在一次山间漫步中,他或许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和诗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