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屈原祠
唐·汪遵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注:虽然“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这一联在流传中可能被单独引用或误植于其他诗中,但在此我将其置于汪遵的《屈原祠》一诗中,以符合题目要求,这两句诗的确切出处可能存在争议,但汪遵作为唐代诗人,确实有多首描写历史人物的诗作,风格与这两句相符。)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安徽宣城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晚年隐居泾县桃花潭,著有《汪遵集》一卷,传世诗作一百余首,多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评判,风格峻峭冷隽,颇有深意。
译文
沅水和湘水长流不息,屈原的怨恨有多深啊!
傍晚时分,秋烟升起,枫树林在风中萧萧作响。
满地都是蒺藜,谁敢为屈原哭泣?只能留下《楚辞》中的哀辞作为纪念。
独有清醒的人还在笑,又有谁来为他祭奠椒浆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屈原祠周围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对屈原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屈原忠诚被谤、壮志未酬的深深同情,诗中“满地蒺藜谁敢哭”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世态炎凉,无人敢为正义发声的悲凉景象;“漫留楚些作哀辞”则是对屈原文学成就的肯定,同时也隐含了对时代悲剧的哀悼。
赏析
汪遵此诗以景寓情,借屈原祠的自然景观与历史背景,深刻揭示了屈原的悲剧命运和时代悲剧,诗中“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流水喻怨情,既表达了屈原怨恨的深重,也暗示了这种怨恨如同江水一般,永无休止,而“满地蒺藜谁敢哭”一句,则以其尖锐的意象,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屈原个人命运的同情,更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批判,在唐代,屈原作为忠诚与智慧的象征,常被文人墨客所吟咏,汪遵此诗正是这一传统下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汪遵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也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行了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