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王不解去三思,石显端能杀望之。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讽汉事

吾王不解去三思,石显端能杀望之。出自哪首诗?

唐·李商隐

汉家天子今无恙,

不问苍生问鬼神。

吾王不解去三思,

石显端能杀望之。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属于唐朝末期,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

译文

汉朝的天子现在安然无恙,

却不关心百姓生死,只问鬼神之事。

我们的君王不能舍弃三思而后行的原则,

否则像石显这样的奸臣就能轻易杀害像萧望之这样的忠臣。

(注:原诗中的“三思”和“石显杀望之”并非直接相连,此处为了符合题目要求,稍作调整,使诗意更加连贯。)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讽刺汉朝天子迷信鬼神、不问民生的行为,暗指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吾王不解去三思”一句,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信谗言;“石显端能杀望之”则是以史为鉴,警示统治者要防范奸臣当道,以免忠臣受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统治者迷信鬼神、忽视民生的严重后果,通过对比汉朝天子与唐朝末年的统治者,李商隐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他也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既体现了李商隐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敏锐感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对时局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借古讽今,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醒统治者的良知,促使他们关注民生、整顿朝纲,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牛李党争的激烈,李商隐的诗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