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拟古十二首·其十一
唐·李白
涉江弄长桨,归路蹑方塘。
过憩芙蓉榭,还憩蕙草房。
远望周南境,清川照高堂。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伤。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霜。
问子今何行,今子天一方。
天风索索鸣枯桑,天寒自兹繁雪霜。
感此翻然去,去来暮复朝。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我涉过江水划着长桨前行,归途又踏上那方形的池塘,经过时,在芙蓉花榭稍作停留,归来时,又在蕙草房小憩片刻,远远望见周南之地,清澈的河流映照着高高的厅堂,回到家中,每个人都各自讨好着对方,又有谁肯为彼此而悲伤呢?客人从东方而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寒霜,我问他如今要去何方,他却说要去那遥远的天边,天风呼啸着吹过枯桑,天气从此变得更加寒冷,大雪和霜冻也将频繁降临,我因此心生感慨,决定离去,来来去去,从早到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与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诗中“天风索索鸣枯桑,天寒自兹繁雪霜”两句,以自然景象的变迁暗喻人生的艰难与困苦。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归家途中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特别是“天风索索鸣枯桑,天寒自兹繁雪霜”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凄凉,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诗人通过与客人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淡薄,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个人的遭遇有关,李白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遇贬谪和流放,对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险恶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抗争。
《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是李白的一首优秀诗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