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桃花台
唐·李群玉
我州那得桃花台,台下清溪转石哀。
红影乱随流水去,春风不解为君回。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尤其以五言律诗见长,李群玉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赞誉,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自然风光,以及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译文
在我所在的州郡,怎会有如此美丽的桃花台?桃花台下,清澈的溪水绕过石块,发出哀婉的声响,那粉红色的桃花瓣随风飘落,杂乱地随着流水远去,春风啊,你为何不懂得为我挽回这逝去的春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在地的一处美丽景致——桃花台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诗中通过“桃花台”、“清溪”、“转石哀”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桃花的凋零与流水的无情,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难以挽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台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同时寓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首句“我州那得桃花台”以设问开篇,既点明了地点,又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想象,次句“台下清溪转石哀”通过“清溪”与“转石哀”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后两句“红影乱随流水去,春风不解为君回”则进一步通过桃花的凋零与春风的无情,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惋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群玉一生仕途不顺,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更是贫困潦倒,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挽留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桃花台的美丽景色与桃花的凋零,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哀愁与感慨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面对人生无常时的无奈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