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避地
宋·陈与义
避兵俱落信州溪,为客岂知湖外期。
日暮苍烟迷远树,秋来白露点人衣。
壮心已逐同云黯,孤梦犹随断雁飞。
明日东风应解冻,扁舟先傍柳林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散文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又有苏轼的豪放洒脱,被誉为“诗俊”,陈与义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苦难,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译文
为了躲避战乱,我们一同流落到信州的溪边,作为异乡人,哪里知道会有在湖外重逢的约定呢?傍晚时分,苍茫的烟雾迷蒙着远处的树木,秋天的白露已经悄悄打湿了人们的衣裳,曾经的壮志豪情已经随着阴云黯淡下去,孤独的梦境还随着失群的大雁飞翔,明天东风应该会吹散严寒,解冻河流,那时我将乘着小船,先沿着柳林回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与友人一同避难于信州的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期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如苍茫的烟雾、迷蒙的远树、秋天的白露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的避难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避兵俱落信州溪”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避难的原因和地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用“日暮苍烟迷远树”和“秋来白露点人衣”等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诗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如“明日东风应解冻,扁舟先傍柳林归”一句,就展现了诗人对回归家乡的渴望和信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陈与义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苦难,在避难的过程中,他与友人一同流落到信州,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诗人深感无奈和迷茫,他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而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