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漕河叹
明 · 文徵明
漕河千里远通吴,运粮百万无留储。
孰能稍激长江水,顾使漕河舟亦起。
年年漕运如流水,舟人性命轻如纸。
漕河之役不胜劳,但愿官船早入漕。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译文
漕河千里迢迢直通吴地,运送着百万粮食没有积压,谁能稍微激荡起长江之水,让漕河中的船只也能顺势而起,每年的漕运如同流水般不断,船夫们的性命却轻如纸张,漕河上的劳役苦不堪言,只盼望官船能早日完成漕运任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漕运的艰辛与船夫们的苦难,首句“漕河千里远通吴”点明了漕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次句“运粮百万无留储”则强调了漕运的规模之大和效率之高,接下来的两句“孰能稍激长江水,顾使漕河舟亦起”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改善漕运条件的期望,后两句则直接揭示了船夫们的悲惨命运和对早日结束漕运劳役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漕运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人以“孰能稍激长江水”的设问,表达了对改善漕运条件的渴望和无奈,通过“舟人性命轻如纸”的比喻,深刻揭示了船夫们的悲惨命运,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明代时期,漕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漕河条件恶劣、运输任务繁重,船夫们常常面临着生命危险和沉重的劳役负担,文徵明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通过这首诗对漕运的艰辛和船夫们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文徵明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的担当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