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几因江发蛮夷涨,欲问渔翁借短篷。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銮坡集是其作品集,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译文
湘江两岸斑竹枝枝连理,锦翅鹧鸪双双飞翔。
几次因为湘江涨水,蛮夷之地洪水泛滥,我想要向渔翁借一艘小船渡过江去。
释义
首句“湘江斑竹枝”描绘了湘江两岸斑竹的美丽景象,斑竹因其独特的斑纹而著称,常被文人墨客用作抒发情感的意象,次句“锦翅鹧鸪飞”则通过鹧鸪的飞翔,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生机,后两句“几因江发蛮夷涨,欲问渔翁借短篷”则表达了诗人因江水泛滥而想要借船渡江的意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斑竹、鹧鸪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几因江发蛮夷涨”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关切,而“欲问渔翁借短篷”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战乱,钱起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深深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江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也反映了唐代中期文人墨客在面对社会动荡时的普遍心态和应对策略。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更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生哲理的佳作,通过钱起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中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文人墨客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