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昔年曾此小停舟,今夕再来还小泊。
却逢江月正空明,照见人间万事清。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王禹偁出身贫寒,但自幼聪颖好学,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王禹偁的诗文创作颇丰,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之一。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夜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从前曾在这里短暂停泊我的小舟,今晚再次来到这里,小舟依旧停泊在岸边,却恰好遇到江上的月亮正明亮如镜,照亮了人间的万事万物,显得格外清澈。
(注:前两句为原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内容,后两句为根据关键词“今夕再来还小泊,却逢江月正空明”所创作的续写部分,以符合题目要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和诗人的思绪,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景象的感慨,前两句借景抒情,描绘了秋夜的静谧和月色的明亮;后两句则通过“今夕再来还小泊”和“却逢江月正空明”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旧地重游的感慨和对眼前美景的欣赏。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前两句通过“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等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今夕再来还小泊”和“却逢江月正空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美景的珍惜,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王禹偁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过往的时光有着深刻的怀念和感慨,当他再次来到曾经停泊过的小舟边时,眼前的江月和往事交织在一起,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后两句为续写部分,所以其创作背景可能更多地是基于对前两句的理解和想象而进行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