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自空青受山谷,到公探讨益精深。的释义

诗词原文

题李公择书卷后

诗自空青受山谷,到公探讨益精深。的释义

宋·黄庭坚

东坡居士文如锦,卷里诗自空青受山谷。

到公探讨益精深,始知学海无边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作者简介

黄庭坚是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不仅在诗歌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典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他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译文

东坡居士的文章如同锦绣般绚烂多彩,他卷中的诗作是从空青那里接受了山谷的风格。

到了您(李公择)这里探讨学问更加精深,我才明白学问的海洋是没有边际的。

释义

这首诗是黄庭坚为友人李公择的书卷所作的后记,诗中首先赞美了苏轼(东坡居士)的文章和诗作,认为其文章如锦绣般华丽,诗作则深受山谷(即黄庭坚自己)和空青(可能是指某位诗人或诗风)的影响,诗人表达了对李公择学问精深的敬佩之情,认为通过与他探讨学问,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问的无穷无尽。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对文学和学问的深厚情感,他通过赞美苏轼的文采和诗作,表达了对文学前辈的敬仰之情,他也通过赞美李公择的学问精深,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自己学问不足的谦逊态度,诗中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好学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黄庭坚与李公择的交往有关,作为北宋文坛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可能经常一起探讨文学和学问,在这首诗中,黄庭坚通过赞美苏轼的文采和李公择的学问精深,表达了对文学和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也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鼓励自己和友人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学问的奥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提到了“空青”,但关于“空青”的具体身份或诗风在文学史上并无定论,可能是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或某种特定的诗风,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象征或隐喻,表达黄庭坚对文学和学问的深厚情感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