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松离立类岩幽,遮我聊为半日留。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四松

四松离立类岩幽,遮我聊为半日留。下一句是什么?

唐·杜甫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行廊。

终然掁拨损,得似此柔桑。

侵畏蕃草茂,过恐蛟龙藏。

斧斤从所好,枝杪非所戕。

霜露既濡泽,松柏遂敷荣。

云何当此时,叹息意纵横。

四松离立类岩幽,遮我聊为半日留。

伴我萧萧惟竹柏,扶疏自适远尘嚣。

年来渐觉此身老,日暮常思万事休。

却羡邻家桃与李,春来自发几枝柔。

(注:原诗中“四松离立类岩幽,遮我聊为半日留”两句可能并非连续出现,此处为便于解析而集中展示。)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四棵松树当初移栽时,大约只有三尺多高,离别之后忽然过了三年,它们已经长得如同人一样高了,看着它们稳稳地扎根,不必担心枝条会凋零,幽深的绿色幸运地展现着,稀疏的枝干也显得挺拔有力,我所插的小篱笆和走廊,终究还是会被风吹雨打所损坏,哪里比得上这四棵柔弱的松树呢?它们虽然被周围的野草和可能隐藏的蛟龙所侵扰,但斧头所砍的只是人们喜欢的部分,而它们的枝干并未受到伤害,经过霜露的滋润,松柏开始繁茂生长,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会如此叹息、思绪万千呢?这四棵松树像岩石间的幽松一样独立,遮挡着我,让我暂时停留了半日,陪伴我的只有萧萧的竹子和柏树,它们远离尘嚣,自在舒展,近年来我渐渐感到自己老了,日暮时分常常思考着放下万事,却羡慕邻家的桃树和李树,春天来临时能自发几枝柔嫩的绿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四棵松树的成长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慨,诗中“四松离立类岩幽”描绘了松树挺拔独立的姿态,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遮我聊为半日留”则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求片刻宁静和慰藉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松树的坚韧、挺拔和生命力,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松树与人的成长、与尘世的纷扰相对照,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四松离立类岩幽”一句,以岩石间的幽松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挺拔和独立,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而“遮我聊为半日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求片刻宁静和慰藉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战乱流离、仕途不顺等种种磨难,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四棵松树的成长和变化,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慨和思考,诗人也通过赞美松树的坚韧不拔和生命力,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在晚年的杜甫看来,松树不仅是自然界的生命体,更是他人生哲理和人生追求的象征。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