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唐·孟浩然
高轩数许过三径,日云暮矣殊未来。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裁。
壶中若逐仙翁去,洞里应随隐者回。
惆怅空山无近讯,幽居深在白云隈。
作者及朝代
孟浩然,唐代诗人,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不顺,曾隐居鹿门山,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孟浩然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高贵的朋友曾多次相约来访我这简陋的居所,但直到夕阳西下,他仍未到来,细雨绵绵,草色更加青翠欲滴;春风轻拂,花枝摇曳生姿,仿佛是大自然在精心剪裁,我幻想着你是否已随仙翁遁入壶中仙境,或是跟随隐者回到了幽深的洞穴,心中充满了惆怅,这空旷的山中没有任何关于你的消息,你隐居的地方深深地藏在白云缭绕的山隈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等待友人来访而未至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高轩数许过三径”指友人多次相约来访,“日云暮矣殊未来”则表达了诗人等待的焦急和失望,后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等待友人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裁”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壶中若逐仙翁去,洞里应随隐者回”两句,则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期间,孟浩然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等待友人来访而未至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在唐代,隐逸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着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孟浩然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首诗无疑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刻描绘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