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有怀
唐·杜牧
细听木杪风向息,起视月沈天正黑。
寒雁数声催泪下,离人一夜白发多。
谁人知我此时意,唯有孤灯照寂寞。
欲寄相思千里外,奈何山水路迢迢。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俊爽峭健,语言明丽隽永,内容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怀才不遇之感。
译文
仔细聆听树梢间风声渐渐停歇,起身望去只见月亮已沉,天空一片漆黑,几声寒雁的啼鸣催人泪下,离别的人在这漫漫长夜中似乎一夜之间增添了许多白发,谁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呢?只有那孤独的灯火映照着我的寂寞,想要将这份思念寄往千里之外,却无奈山水迢迢,路途遥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首联通过“细听木杪风向息,起视月沈天正黑”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夜晚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安,颔联“寒雁数声催泪下,离人一夜白发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痛苦,甚至产生了“一夜白发”的夸张想象,强化了情感的深度,颈联“谁人知我此时意,唯有孤灯照寂寞”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只有孤灯相伴,无人理解其内心的苦楚,尾联“欲寄相思千里外,奈何山水路迢迢”则表达了诗人想要传递思念却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杜牧在离别与思念中的内心世界,诗中“细听木杪风向息”与“起视月沈天正黑”两句,不仅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黑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而“寒雁数声催泪下”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雁南飞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牧抒情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仕途不顺、远离家乡或亲人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而陷入苦闷与彷徨之中,杜牧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不例外,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加之与亲人朋友的离别,使得他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思念之情,这首诗正是他在某个秋夜中,面对寂静的夜空和孤独的灯火,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他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