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山居面面皆修竹,雨重时惊入屋梢。
风定还闻丝竹响,水清常映碧云高。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嘲。
此地幽深宜避世,不须惆怅怨蓬蒿。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韦应物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卒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他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山居之处,四周都是修长的竹子,雨水沉重时,时常会惊讶地发现雨水打湿了屋檐的树梢,风停下来后,还能听到远处丝竹之音的回响,清澈的水面常常映照着碧蓝的天空和高远的云朵,闲暇时,我喜欢坐在石头上观赏潺潺的流水,兴致来时,便在花间聆听鸟儿的欢歌笑语,这个地方幽静深远,非常适合避世隐居,不需要为世俗的烦恼而惆怅,更不必为蓬蒿的丛生而抱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通过修竹、雨重、丝竹响、碧云高等意象,展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避世隐居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首联“山居面面皆修竹,雨重时惊入屋梢”以修竹和雨重为切入点,生动地展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湿润,颔联“风定还闻丝竹响,水清常映碧云高”则通过丝竹之音和水清云高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高远,颈联“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嘲”则通过诗人的活动,展现了其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尾联“此地幽深宜避世,不须惆怅怨蓬蒿”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避世隐居的意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虚构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宁静自在的田园生活,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观察自然,感受山水之美,从而创作出这首描绘山居生活的优美诗篇,通过这首诗,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避世隐居的闲适心境,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向往自然生活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