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翁掘松根,采笋供柴户。
吾有平生好,乐此长自足。
况兹清阴地,复值美可茹。
心穷未得食,眼乱饱相瞩。
登盘未及餐,釜甑已先爨。
纤纤折青玉,片片攒碧玉。
山阴应接已不暇,安得此君仍大嚼。
樽前虽不醉,亦自慵举觞。
箨龙且勿惊,老师文正尝。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在这个竹乡,春笋遍布山谷,山中的老人挖掘松根,采摘竹笋供给柴户,我有平生的喜好,对此感到十分满足,更何况这里清幽阴凉,竹笋又美味可口,心里虽然想吃,但眼睛已经看不过来,刚端到盘子上还没吃,锅里的就已经开始煮了,竹笋纤细如青玉折断,片片堆叠如碧玉,山阴的竹笋已经让人应接不暇,哪里还能再大口品尝这种美味呢?在酒樽前虽然没有喝醉,但也懒得举杯,竹笋啊,你们不要惊慌,老师(指白居易自己)只是尝尝而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竹乡春笋丰收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竹笋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笋的鲜嫩和美味,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享受,也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竹笋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乡的美丽和竹笋的诱人,诗人通过“山阴应接已不暇,安得此君仍大嚼”等句,表达了对竹笋的喜爱和珍惜之情,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享受,以及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态度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辞去了官职,过上了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白居易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也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竹乡的美丽和竹笋的美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态度的坚持,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