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章·涉江
朝代:战国
作者: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节选部分(与关键词相关):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物华而愉悦兮,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放逐楚江滨,山高水疾谁与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的政治家,“中华诗祖”和“辞赋之祖”。
译文
屈原被放逐到楚国的江滨,
山高水急,又有谁与他为邻?
释义
这两句诗描述了屈原被流放后的孤独与困苦,他被放逐到楚国的江滨,面对高山急流,无人相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屈原被流放后的凄凉景象,山高水疾,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着屈原所处的艰难困境,而“谁与邻”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这种孤独感,不仅来自于身体上的流放,更来自于心灵上的被遗弃,屈原以香草自喻,表达了自己虽遭流放,但志向不改,品德高洁,这种精神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屈原的这首《九章·涉江》创作于他被流放期间,当时,屈原因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信念,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沅湘流域,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屈原深感孤独与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相反,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九章·涉江》就是其中的一首,它真实地反映了屈原被流放后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