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陵我亦屡曾经,几欲张帆过洞庭。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过松陵

松陵我亦屡曾经,几欲张帆过洞庭。全诗是什么?

宋·范成大

松陵我亦屡曾经,几欲张帆过洞庭。

风搅长空寒色暮,云开远树夕阳明。

鱼吹浪涌惊鸥鹭,帆背山高没雁行。

回首孤城如斗大,青烟一点是吴兴。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范成大曾任地方官和朝中官职,政绩卓著,尤其在农业方面有着重要贡献,曾著《吴郡志》等地方志,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善描绘田园风光和民生疾苦,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译文

我也曾多次经过松陵这个地方,多少次想要扬起风帆穿越洞庭湖,寒风搅动着长空,天色渐晚,云层散去,远处的树木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明亮,鱼儿在水中翻腾,激起层层浪花,惊扰了鸥鹭;帆船背对着高耸的山峰,大雁的行列在远处若隐若现,回头望去,那座孤城小得像斗一样,而远处的一点青烟,那便是吴兴(今浙江湖州)所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松陵时,对穿越洞庭湖的向往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诗中通过“风搅长空”、“云开远树”等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美丽,鱼吹浪涌惊鸥鹭”等细节描写,又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力,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孤城与青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对家乡的眷恋。

赏析

范成大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诗中“松陵我亦屡曾经,几欲张帆过洞庭”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也透露出一种未能如愿的遗憾,而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世界,最后两句的对比与呼应,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在结构上显得紧凑而富有张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范成大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多次经过松陵,对洞庭湖的美景心生向往,由于公务繁忙或其他原因,他始终未能如愿穿越洞庭湖,在一次经过松陵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家乡与远方的深深眷恋。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