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得武夷毛竹杖,忽思江外友于人。的释义

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买得武夷毛竹杖,忽思江外友于人。的释义

宋·陈与义

买得武夷毛竹杖,忽思江外友于人。

一声横笛吹何处,惊起孤舟夜眠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北宋诗人的严谨与深邃,又融入了南宋诗人的清新与灵动,他的词作虽少,但同样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陈与义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的动荡和南宋初年的重建,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译文

我买了一根来自武夷山的毛竹杖,突然间就想起了远在江外的朋友们,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横笛的吹奏,它惊醒了在孤舟上沉睡的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购买竹杖后的思绪变化,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横笛的吹奏作为触发点,将诗人的思绪从现实拉向远方,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念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竹杖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前两句“买得武夷毛竹杖,忽思江外友于人”直接点明了主题,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的喜爱,又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后两句“一声横笛吹何处,惊起孤舟夜眠人”则通过横笛的吹奏和孤舟上人的反应,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思念之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武夷毛竹杖”和“江外友于人”这两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了曾经的朋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远方的朋友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购买武夷毛竹杖这一行为,可能恰好触发了他的这种思绪,横笛的吹奏作为一种常见的音乐形式,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泛流传,它既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又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诗人选择以横笛为引子,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情感的佳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