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毛践土成语的拼音是shí máo jiàn tǔ。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忘本或对故土、祖先的不敬,含有贬义。在发音时,需要注意“食”读二声,“践”读四声,整体发音清晰准确。
1、食毛践土的拼音:
shí máo jiàn tǔ
2、食毛践土的释义:
原指古代百姓受到君王的恩泽,生活在君王的土地上,并以君王的恩德为滋养(古代认为君王有上天赋予的统治权,其恩德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百姓),后泛指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感恩之情,以及生活在君主统治下的百姓对国家的归属感。
3、食毛践土的出处:
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之先君,亦尝从事于宋,以服事诸夏,其臣曰:‘先君之所以不获于晋,而获于诸夏者,以尊王也。’是以先君得为东夏,而臣得食毛践土。”
4、食毛践土的例句:
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我们深感食毛践土之恩,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食毛践土的成语用法:
通常用作谓语、定语,表达臣子或百姓对君主的忠诚和感恩,以及对国家的归属感。
6、食毛践土的示例:
古代许多忠臣在临危受命时,都会表达自己对君主的食毛践土之情,誓死效忠国家。
7、食毛践土的近义词:
忠君爱国、感恩戴德、赤胆忠心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忠诚和感恩的情感。
8、食毛践土的反义词:
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离心离德等,这些词语表示对恩情的遗忘或背叛。
虽然“食毛践土”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