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自缚数椽屋,便认怀玉为里门。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居

穷山自缚数椽屋,便认怀玉为里门。上一句是什么?

宋·释绍嵩

穷山自缚数椽屋,便认怀玉为里门。

云气半开松径晓,山光初照竹窗喧。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言。

莫道此中无乐事,心无挂碍即桃源。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名山大川,常以诗记录所见所感,作品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释绍嵩的诗作在当时颇有影响,但后世对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主要通过其诗作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译文

在荒凉的山中,我自己动手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木屋,便把这当作了通往心灵归宿的门户,仿佛它就是我心中的怀玉山(此处“怀玉”或可理解为心中的理想之地),清晨,云雾半开,松林小径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山光初照,竹窗边传来阵阵喧闹声,那是自然的声音在唤醒沉睡的世界,闲暇时,我坐在石上静静观赏流水潺潺,兴致来时,则在花间聆听鸟儿的欢歌,不要说这里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只要心中没有牵挂和束缚,这里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山中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人以“穷山自缚数椽屋”起笔,展现了自己亲手建造简陋居所的艰辛与自足;“便认怀玉为里门”则表达了他将此地视为精神家园的情感,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清晨的山景、流水、鸟鸣等自然元素,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两句,诗人以“心无挂碍即桃源”作结,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中的云雾、松径、山光、竹窗、流水、鸟鸣等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心无挂碍即桃源”的哲理表达,深化了全诗的主题,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禅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可以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宋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常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更是对山林隐逸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追求,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一次游历或隐居期间,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有感而发,创作而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