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人言山水钟人物,我道英灵属此花。
倾城颜色今何在,且醉樽前看落霞。
(注:“人言山水钟人物,我道英灵属此花”并非刘禹锡原诗《赏牡丹》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造了一首新的“合成诗”,在解析时,将主要围绕这两句及原诗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讽刺现实的锐利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温婉篇章,刘禹锡在政治上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诗文作品因此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合成部分)
人们常说山水间孕育着杰出的人物,我却认为这世间的英灵都凝聚在了这牡丹花上。
那些倾国倾城的美人如今又在哪里?不如让我们在酒杯前沉醉,欣赏那落日的余晖与牡丹的芳华。
(原诗部分)
庭院中的芍药虽然妖娆,却缺乏气格;池塘上的荷花虽然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当它盛开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会为之轰动。
释义
“人言山水钟人物,我道英灵属此花”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极高赞誉,认为牡丹不仅美丽绝伦,更蕴含着非凡的英灵与气质,超越了自然山水所孕育的人物之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历史上的美人与眼前的牡丹,强调了牡丹的永恒魅力与当下欣赏的美好。
赏析
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牡丹花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诗人以“人言”与“我道”相对,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将牡丹与历史上的美人相提并论,既是对牡丹美的极致赞美,也隐含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人言山水钟人物,我道英灵属此花”并非刘禹锡原诗中的句子,但结合其《赏牡丹》一诗的创作背景来看,刘禹锡对牡丹的热爱与赞美可能源于他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深刻感悟,唐代社会风气开放,赏花之风盛行,牡丹作为国花备受推崇,刘禹锡通过赏牡丹,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更寄托了对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身处政治逆境,但通过对牡丹的赞美,展现了自己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