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疏疏似雨鸣,莫疑春晚有秋声。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暮春

落叶疏疏似雨鸣,莫疑春晚有秋声。出自哪首诗?

宋·赵师秀

落叶疏疏似雨鸣,莫疑春晚有秋声。

斜阳寂寂柴扉掩,一点啼鹃忽断行。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鬼才”,南宋文学家、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宗姚合、贾岛,风格清新自然,工于五律,亦有词作传世,著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等。

译文

稀疏的落叶如同细雨般沙沙作响,不要怀疑这暮春时节竟有秋天的声音,夕阳斜照,寂静的柴门半掩,突然,一声杜鹃的啼叫打断了这宁静的行路声。

释义

本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落叶、斜阳、柴扉、杜鹃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首句“落叶疏疏似雨鸣”以落叶声比喻雨声,暗示季节的转换;次句“莫疑春晚有秋声”则直接点明暮春时节已有秋意;后两句则通过斜阳、柴扉、杜鹃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赏析

本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落叶、斜阳、柴扉、杜鹃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首句“落叶疏疏似雨鸣”以落叶声比喻雨声,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时光的流逝;次句“莫疑春晚有秋声”则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暮春时节特有景象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悟,后两句则通过斜阳、柴扉、杜鹃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身处乱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常常在他的诗作中流露出来,这首《暮春》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的宁静和凄凉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在乱世之中,诗人或许希望通过这样的诗作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