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全诗原文如下: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郎罢肩犁稚子前,牛行熟路不须牵。
(注:您提供的“郎罢肩犁稚子前,牛行熟路不须牵”并非《插秧歌》原文中的直接句子,但根据诗意,可理解为对诗中田园生活场景的补充描绘,故在此结合全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主,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整首诗译文,结合您提供的句子意境)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着种下,大孩子拔秧,小孩子插秧,斗笠像头盔,蓑衣像铠甲,雨水从头淋到肩胛,呼唤他们歇息片刻去吃早饭,低头弯腰劳作,只是不答应,秧苗还未栽稳,田地未插完,还得照看好那帮吃草的鹅儿和雏鸭,别让它们惊扰了田间的宁静,而父亲(郎罢,古代对父亲的称呼)肩扛犁具走在稚子前面,老牛熟悉道路,无需牵引便能稳步前行。
释义:
描绘了江南水乡农忙时节插秧的紧张劳动场景,以及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和谐,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们勤劳、坚韧的形象,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赏析:
杨万里此诗以白描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田园生活的真实面貌,诗中人物形象鲜明,动作生动,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笠是兜鍪蓑是甲”等比喻,将农民的劳作艰辛与战士的英勇无畏相提并论,既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与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诗中还蕴含着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如“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创作背景:
杨万里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他的诗歌却往往以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生活的态度,这首《插秧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通过对农家插秧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农民们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