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其所以知贤否,论世亦云当尚友。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视其所以知贤否,论世亦云当尚友。全诗是什么?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视其所以知贤否,论世亦云当尚友。

(注:“视其所以知贤否,论世亦云当尚友”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朱熹某一首广为人知的《观书有感》诗,而是我根据朱熹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综合提炼出的意境,用以融入此虚构的创作中,以展现朱熹对于读书、识人、论世的深刻见解,为便于解析,以下将基于这一设定进行展开。)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他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注解与阐发,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过往经历,可以判断其是否为贤能之人;讨论历史人物时,也应当以结交贤友的态度去学习他们的优点。

释义

前两句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比喻学问的精深源于不断的积累和更新;后两句则强调了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识别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历史时应持有的学习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景喻理,寓意深远,前半部分以池塘的清澈映照出学问的纯净与深邃,强调了持续学习与自我更新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则是对读书、识人、论世方法的精炼概括,体现了朱熹重视实践、注重品德修养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视其所以知贤否,论世亦云当尚友”两句,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学术研究态度的指引,鼓励人们在读书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观察社会、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朱熹某一具体作品的原文,但基于朱熹的学术背景和教育理念,可以构想这样的创作背景:朱熹在晚年,深感于当时社会风气浮躁,学者多追求名利而忽视真正的学问修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传达出对于真正学问的追求、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以及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与学习,以此激励后人,这样的创作,既是对自己学术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