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南北朝·王筠
江南花草易芳菲,今我还家已似迟。
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田中菽与黍。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筠(481年-549年),字元礼,一字德柔,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书法家,南朝梁大臣、文学家王僧虔之孙。
朝代:南北朝
作者简介
王筠自幼聪颖过人,七岁便能属文,十六岁时,为《芍药赋》文,十分精美,被其叔父王僧孺赞赏,成年后,博学多才,擅长诗赋,文词之美,为当时所推崇,曾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等职,后迁中书舍人,又转任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王筠的书法也很有名,擅长草书和隶书,南朝梁武帝曾命他写《千字文》,以供学习。
译文
江南的花草总是那么容易就芬芳繁茂,如今我回到家乡却已经显得有些迟了,船头昨夜细雨绵绵如丝,滋润着我田中的大豆和高粱。
释义
首句“江南花草易芳菲”描绘了江南地区花草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次句“今我还家已似迟”则表达了诗人因故未能及时归乡,心中略带遗憾的情感,后两句通过描写船头夜雨滋润田地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农业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诗人通过对江南花草、夜雨、田地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热爱,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即因故未能及时归乡而产生的遗憾之情,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王筠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故离开家乡,在外奔波,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能是在抒发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农业生活的向往,这可能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有关,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