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附加句:
肯对子规愁百草,愿令反舌遂无声。(注: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添加作为分析对象,实际为后人或想象中的续写,用以深化原诗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原诗部分)
原野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附加句)
怎肯对着子规鸟的哀鸣而愁苦百草凋零,只愿那反舌鸟从此不再发出声音,让这离别的时刻更加宁静。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古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和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不息、友情长存的感慨,附加句则进一步以子规(杜鹃鸟,常象征哀愁)和反舌(一种鸟,此处或象征喧嚣)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深沉情感,希望以宁静来送别友人,不让哀愁和喧嚣打扰这份深情。
赏析
原诗以草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附加句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子规和反舌的意象,深化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宁静的向往,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早年的一首作品,创作于他在江南任职期间,当时,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面对古原上茂盛的草木,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而附加句“肯对子规愁百草,愿令反舌遂无声”虽非原诗内容,但可视为后人或读者在理解原诗基础上的情感延伸和意境深化,体现了这首诗在后世流传中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