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身在山中不见山,兴来骑马到江干。
行逢渔叟闲相语,醉入花丛乱欲眠。
樵客初传汉天子,书堂欲下晋神仙。
何时归卧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路寒。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译文
我身处在山中却未曾真正看见山的全貌,兴致来时便骑马前往江边,途中偶遇渔翁闲聊几句,醉入花丛之中几乎要就地而眠,樵夫向我讲述着汉朝天子的故事,而我心中却向往着书堂里晋代神仙的逍遥,不知何时我才能归隐到那青山之外,在月满松风的小径上享受那份清冷与宁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山中却未真正领略其美,兴之所至骑马至江边,途中与渔翁闲聊,醉入花丛,听闻樵夫讲述历史故事,心中却向往着归隐山林的生活,全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行踪与心境,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赏析
皎然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悟,首句“身在山中不见山”以反衬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忽视,而“兴来骑马到江干”则展现了其随性而为、不拘一格的性格,中间两联通过描绘与渔翁、樵夫的交往,以及醉入花丛的情境,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清冷宁静生活的追求,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个人经历有关,皎然作为一位诗僧,虽然身处山中寺庙,但内心却并未完全沉浸在佛门的清净之中,他时而兴起,骑马前往江边,与世俗之人交往,体验着人间的烟火气,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山居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皎然作为一位文学修养深厚的诗僧,其诗作也深受当时文学氛围的影响,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