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我自庐山十五载,奔走坐受世迫隘”,这两句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
宋·苏轼
吾闻庐山久,未到一游足。
得此栖贤峡,始见庐山面。
寒流穿石骨,古木绕云窍。
行穿诘曲径,忽览飞泉溅。
万斛泻珠玑,百尺飞雪练。
雷轰雨脚垂,风卷云头转。
坐看青翠色,欲揽烟霞峦。
我自庐山十五载,奔走坐受世迫隘。
南望五老峰,青天削出金银台。
三石梁下无人声,惟有飞泉溅鸣濑。
闲来石上坐,忽若遗身世。
欲书此景寄所思,远望青山白云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我听说庐山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机会亲自游览,直到来到栖贤峡,才算是真正见到了庐山的真面目,寒冷的溪流穿过岩石的缝隙,古老的树木环绕着云雾缭绕的山洞,我沿着曲折的小路行走,忽然看到了飞溅的泉水,泉水如同万斛珍珠般倾泻而下,又似百尺飞雪般壮观,雷声轰鸣,雨脚低垂,风卷云头,景象万千,我坐在这里,看着满眼的青翠,想要揽住那烟霞缭绕的山峦,我在庐山已经十五年了,却一直在为世俗的琐事奔波劳碌,受尽了逼迫和狭窄,向南望去,五老峰高耸入云,像是青天削出的金银台,三峡桥下寂静无声,只有飞泉在湍急的溪流中飞溅,闲暇时,我坐在石头上,仿佛忘记了尘世的烦恼,想要写下这美景来寄托我的思绪,但远望青山白云,却无从下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栖贤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栖贤峡的寒流、古木、飞泉等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抒发了自己在庐山十五年来的奔波劳碌和内心的苦闷。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栖贤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万斛泻珠玑,百尺飞雪练”等句,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飞泉的壮观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自庐山十五载,奔走坐受世迫隘”等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苏轼在庐山度过了长达十五年的时间,期间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变迁,这首诗是他在庐山期间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感情和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