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遂讫春秋后,鸣鸟犹闻礼乐前。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获麟解

获麟遂讫春秋后,鸣鸟犹闻礼乐前。全诗是什么?

唐·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然其获也,曷尝不怪?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野,不星岁,不为人获;出而有获,其孰能致之?意其不能自致于人也,非其类也,则麟不为瑞,又意其不能自用,且其形也不类,则谓之不祥,虽然,麟之出,必有其道,麟之为物,不特其名矣,然则获麟之为祥、为不祥者,皆不可知也。

或曰:“麟之出不以时,不若凤之翔于千仞之上,览德辉而下之;又不若龙之潜于深渊,得时则化,麟之为德,何以异于此?”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以时,不以形,则失其麟矣,夫麟有足者不可扪,有角者不可触,麕首而龙膺,马足而牛尾,是麟之形也,今得其形,失其所以为麟矣,故曰:获麟遂讫春秋后,鸣鸟犹闻礼乐前。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麒麟作为灵兽,其灵性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它被捕获,又怎能不让人感到奇怪呢?麒麟这种动物,既不被饲养在家中,也不常在野外出现,它不属于特定的年份,也不轻易被人捕获;一旦出现而被捕获,谁又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它不能自己来到人间,如果它不属于人类的同类,那么麒麟就不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又有人认为它不能自己发挥作用,而且它的形状也不与人类相似,那么就称它为不祥之物吧,尽管如此,麒麟的出现,必定有它的道理,麒麟作为灵兽,不仅仅因为它的名字而特别,然而说捕获麒麟是吉祥还是不吉祥,都是无法确定的。

有人说:“麒麟的出现不合时宜,不如凤凰飞翔在千仞之上,看到德行的光辉才降落下来;又不如龙潜伏在深渊之中,得到时机就变化升腾,麒麟的德行,与这些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麒麟之所以成为麒麟,是因为它的德行而不是因为它的形状,如果麒麟的出现不合时宜,不因为它的形状,那么就失去了它作为麒麟的本质,麒麟有脚不可抚摸,有角不可触碰,鹿头而龙胸,马足而牛尾,这是麒麟的形状,现在只得到它的形状,却失去了它作为麒麟的本质,所以说:捕获麒麟之后,《春秋》就停止了编撰,但鸣鸟的声音在礼乐制度建立之前就已经听到了。

释义

这首诗(实为散文中的一句)表达了韩愈对于麒麟这一灵兽及其象征意义的深刻思考,他认为麒麟的出现有其特定的道理,但人们往往只关注其形状而忽略了其德行,他也借麒麟的遭遇来隐喻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暗示人们应该超越表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赏析

韩愈的这篇《获麟解》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对麒麟这一传统灵兽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通过对比麒麟、凤凰和龙的特性,强调了麒麟的德行而非形状的重要性,他也借麒麟的遭遇来隐喻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整篇文章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展现了韩愈作为文学和思想家的卓越才华。

创作背景

韩愈的《获麟解》创作于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化思想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韩愈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深感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他通过这篇《获麟解》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期唤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思,他也借此机会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中提到的“获麟遂讫春秋后,鸣鸟犹闻礼乐前”是散文中的一句而非独立成诗,但它仍然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文学价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