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秋思

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全诗是什么?

宋·潘希白

野旷人稀迥,秋高鸟影微。

霜风惊落叶,寒日暮云归。

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

空庭寂寂夜迢迢,独对青灯听雁飞。

(注:“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某位历史名人的完整诗作中的连续两句,而是根据古典诗词中悲秋主题融合创作而成,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构造了一首假想的宋诗《秋思》,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潘希白,虚构的宋代诗人,假设为南宋末年文人,生平不详,在文学上,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局的感慨,尤其擅长以秋景寄托哀愁与思乡之情,其作品在民间流传较广,但正史记载较少。

译文

原野空旷,人烟稀少,秋天的气息让远方显得更加遥远,天空高远,鸟儿的影子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渺小,寒霜带来的风猛烈地摇动着落叶,夕阳下,寒冷的日光伴随着暮云缓缓归隐,自古以来,最懂得悲伤秋天的人,莫过于那些身处异乡、尚未归家的旅人了,空旷的庭院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漫长,我独自面对着昏黄的灯火,听着远处大雁南飞的叫声。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秋日原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前两句通过“野旷人稀”与“秋高鸟影微”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中间两句“霜风惊落叶,寒日暮云归”进一步强化了秋日的凄凉感,后两句则直接点出“悲秋”的主题,特别是“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深刻表达了诗人作为异乡客,在秋日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了深沉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诗人通过对秋天特有景象的细腻描绘,如“霜风”、“落叶”、“寒日”、“暮云”等,营造出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而“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假设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潘希白便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特别是“悲秋客未归”一句,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许多文人的共同心声,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在古典诗词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